和平古镇,再不来就没了

一期要跟大家介位于福建省邵武市的和平古它有琉瓦、雕梁画、有、气派非凡---明清代中原地区屡的豪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宝。 有一个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它便是邵武千年文化古和平。西北,面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史最悠久的古之一。是一全中国罕的城堡式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的旅游源。(http://baike.baidu.com/view/606465.htm)

我有幸在去年底游览此古镇,真的深深为其完整的古街巷、城门、巷子等等所吸引。尤其让人感觉到佩服的是来自和平古镇的黄峭(唐。工部侍郎)也就是和平书院的创办人。他的眼界放在古人之中,可说十分之胸襟旷达。此地学风鼎盛,被人誉为进士之乡。


Sunday, April 17, 2016

古鎮名和平——朵拉

初聞邵武。「在哪裡?」海外人士對中國地理歷史都不太明了。好奇是因為這名字有個武,聽着真像武俠小說裡的地方。「就在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鄰接江西。」邀請我去觀光的領導介紹。「那說閩南話唄?」聽到地方在福建,就以為是閩南話,原因是在南洋地出生長大的人,住在以福建人為主的檳榔嶼,全島通行閩南話,檳城人都將閩南語視為福建話。


网上图片

從前跟人家說我是福建人,後來改稱閩南人,再後來就說泉州人,並非愈來愈突出標籤,而是到了中國,發現福建很大。不與其他省份相比,只根據資料,依山傍海的福建,面積有12.4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度居全中國亞軍,單是島嶼有1,500個。其他姑且不說了,單是語言,福建人不會說福州話的還真不少。像我,曾經在名為小福州的濱海小鎮住了20年,只有一句兩句說玩的,認真言語則20年白過,毫無長進,至今聽到福州話,猶如鴨子聽雷。
漂亮的女領導沒有嘲笑我,她微微笑說:「邵武人說邵將語、邵武話。」孤陋寡聞的南洋人聞所未聞。要走之前,領導留下幾句話,讓我把邵武記在心上。「邵武市在歷史上是入閩重要通道,兵家必爭之地,因地勢險固,易守難攻,故名『鐵城』。邵武的和平古鎮是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是中國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你下次過來,我安排到和平古鎮采風去。」
喜歡文學繪畫的人最喜歡古鎮。這些年不斷在中國來來去去,好幾個出名與不出名的古鎮都曾經出現在旅行的地圖上。古鎮大多斑駁滄桑,卻別有靜謐優美、清靜古樸、耐人尋味的文化和風韻,經過迢遞歲月、時光沖刷,往往記憶猶新。回家以後,邵武和平古鎮不斷在腦海裡發出誘惑的呼喚。
事實上對邵武一無所知。自從網絡風行,旅遊人士分成兩派,一個派別堅持非了解透徹才可出遊,另一門派則是什麼也不需要知道,摸着去就是了。身為折衷主義者,不在意固定模式,出遊前有時間便埋頭在網上努力考察一番,帶着一點知識去觀光也真有趣;有時候太忙,便成盲目旅遊者,意外驚喜卻往往出現在無知行者身上。
一個月後重返福州,邵武和平古鎮在微微細雨中,以陰鬱的朦朧天氣來迎接我。導遊黃先生領着穿街過巷,一邊介紹始建於唐朝至今存留將近兩百棟精雕細刻、莊重典雅的古建築。這裡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我們在一條長達半公里的青石板大街和數十條卵石鋪就的古巷道漫遊,時而抬頭時而低頭目不暇給,一邊讚歎一邊觀賞承載着歷史基因而散發出沉澱之美的宗祠家廟。縱橫交錯的巷子裡,沒有擁擠的人潮,沒有繁華的商店,樸素無華的小店小檔小攤,售賣者和購買者幾乎都是鎮上人家。畫面親切感人,幾個婦女在路邊店舖門口忙碌着,有人在煮炒,有人在揉麵,有人在包餡,遊人經過看着,還真分不清誰是販者,誰是顧客?對面那家正在做豆腐,空氣中瀰漫着香香的豆子味道,馬上懊惱剛剛午飯吃過飽,後悔跟在後面浮游不去,因為聽到導遊說,這裡著名的和平游漿豆腐,屬中國一絕。原來和平豆腐是以老豆漿作為酵母發酵而成,完全不添加任何石膏與滷水。黃導遊的微笑裡收藏着一點點自負:「現在外頭流行純綠色食品,我們的豆腐就是了。」吞嚥一口口水,並克制不讓垂涎三尺的表情外露,黃導遊繼續歌頌,「這裡的油炸豆腐有詩讚賞:『溫柔玉板滿盤鮮,撲入油花唱又顛。金甲披身香四逸,千烹萬煮總纏綿。』」意思是好吃並非他自己誇張,而是品嚐過的民眾,包括詩人都公認了。私心底下作了決定,下次來和平古鎮吃豆腐。
以飲食文化來突出旅遊景點,往往達到最良好的效果。諺語說:要綁住一個男人的心,需要通過他的胃;這也可成為招徠遊客秘方:要綁住遊人的心,亦可通過他的胃。沒有聽說過有誰為了一本書,除非是武功秘笈吧,迢迢千里去尋覓,可是,好吃的饕餮客通常不遠千里而到處奔波,我就有大清早從馬國飛到香港吃點心,過後尋找米芝蓮三星五星飲食,吃到晚上又飛回來的朋友。都說民以食為天,推廣旅遊,宣傳時不妨先以特色飲食吸引遊客,一併藉機推展其他深層文化。
漫步於兩面高牆,蜿蜒深邃的窄小巷子裡,一間間氣派非凡的千年民宅中,有閩北歷史上最早的和平書院,宋代理學大師朱熹也曾到此講學。自唐代開始,這裡出了137進士,獲得「進士之鄉」的美譽,被稱頌為邵南人才的搖籃,這不能不歸功於創辦書院的有識之士黃峭。
不得不把黃峭歸類為非一般人物。他的寬闊胸懷和高瞻遠矚,造就了今日黃氏四千萬名後裔遍佈世界各大洲。黃峭出生於和平,十八歲考上進士,官至五代後唐工部侍郎,後來歸隱到和平,創辦和平書院。他共娶三房妻妾,每房生七個兒子。在他八十大壽那天,他把二十一個兒子召集過來開一個家庭會議,命令各房留下長子在家盡孝送終,其他十八個兒子各獲得一匹馬與一斗瓜子金,黃峭叫兒子們外出奮鬥開拓。他在《遣子詩》中的寬敞胸襟和遠大眼光至今仍叫人稱頌「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振綱常。足離此境非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漫雲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鎮區北門的「黃氏大夫第」即是黃峭第三房第十九世孫黃映璧的宅第。時間限制,遊人步伐雖匆促,但也留意到建築的富麗堂皇、設計的精美細緻和其中蘊涵的文化意喻。另外兩座廖氏和李氏大夫第亦在歲月煙塵中保留得非常完好,讓人從中得見此鎮曾經的顯赫、繁榮和豪華。
返回邵武市區的路上,才知道和平舊稱「禾坪」,取地勢平坦和盛產稻穀之意。史上入閩三道之一的愁思嶺隘道就在和平鎮,我沒有要替邵武打廣告的意思,但身為福建人,再怎麼困難也應該爭取機會來看看當年中原文化進入福建的紐帶和橋樑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