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再不来就没了

一期要跟大家介位于福建省邵武市的和平古它有琉瓦、雕梁画、有、气派非凡---明清代中原地区屡的豪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宝。 有一个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它便是邵武千年文化古和平。西北,面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史最悠久的古之一。是一全中国罕的城堡式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的旅游源。(http://baike.baidu.com/view/606465.htm)

我有幸在去年底游览此古镇,真的深深为其完整的古街巷、城门、巷子等等所吸引。尤其让人感觉到佩服的是来自和平古镇的黄峭(唐。工部侍郎)也就是和平书院的创办人。他的眼界放在古人之中,可说十分之胸襟旷达。此地学风鼎盛,被人誉为进士之乡。


Friday, December 5, 2014

历史失去记忆的一天——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不仅导致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同时也阻碍了科学、哲学、医学和文学千年来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形容为“历史失去记忆的一天”。围绕着亚历山大图书馆,有种种神秘的猜测,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它的规模有多大?里面收藏了哪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图书珍品?它是怎么被毁灭的,是被谁毁灭的?它的遗址又是在何地?

关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传说
 对于亚历山大图书馆曾有如下详细的描述: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亚历山大港,他花费了很长时间规划主要的街道布局,之后才开始动工建设。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几年后,他手下一位名为托勒密·索特的将军开始统治埃及。托勒密把亚历山大港设为埃及的首都,并且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宫殿和寺庙,包括缪斯神庙(或博物馆)。托勒密的儿子托勒密二世(公元前282~前246年在位)开始建造图书馆。图书馆位于或临近博物馆,且以亚里士多德的个人图书馆为整个建筑的中心。托勒密三世即位以后,继续修建图书馆,并决心把世界上所有书籍都聚集于此。为此,他执行了一项书籍掠夺政策,即取得手稿,进行复制,然后收藏手稿原本,归还手稿复制件。他还下令搜查所有经过亚历山大港的船只,一旦获得图书,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另外,他从雅典档案馆借出所有的手稿原本,并仿造了大量的副本归还给希腊,而真迹原件却被送往亚历山大图书馆了。据说亚历山大图书馆馆藏的各类手稿逾50万卷,或是70万卷,这其中有很大的浮动空间,它被誉为古代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除了收集羊皮纸藏书(之后为牛皮纸),托勒密国王们还花费巨资供养30~50位学者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工作及生活。几个世纪之后,古代大多数最知名的学者都曾在该图书馆工作过,其中包括欧几里德(几何之父)、埃拉托色尼(他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阿基米德(神奇地发现了杠杆原理、螺丝钉和圆周率)、伽林(1400年来最具影响的医学作家)。

由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在,600多年来,亚历山大港一直是整个地中海地区学习和知识的中心,而有关它的传说也层出不穷。从学者亚里斯提亚(公元前180~前145年)那里流传下来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他讲到,有72个犹太学者怎样被带到亚历山大图书馆翻译希腊文的《旧约圣经》。他们各个单独工作,但是由于受到神的灵感的启发,最后却出现了72个完全相同的版本,这是最早提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一个故事了。

除了皇家图书馆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图书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萨拉皮雍图书馆,它是一座宏伟的寺庙,建于托勒密二世时期。随后,罗马皇帝,包括克罗蒂亚和哈德良,也在亚历山大港修建了图书馆。


亚历山大图书馆消失之谜
尽管古代的和拜占庭的许多史料都提到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遭遇,但是它们相互矛盾、抵触并混淆,而当时也没有任何权威性的描述。历史上一般把亚历山大图书馆毁灭的责任归咎于3个人身上。据说在公元前47~前48年间,裘力斯·恺撒大帝被围困于此,他放火焚烧周围的舰队和港口时,火势蔓延导致了亚历山大图书馆意外遭殃。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公元391年,总主教提阿非罗手下的一个基督教暴徒在扫除萨拉皮雍异教时,捣毁了它。最后一种说法是,在公元640年,伊斯兰军队征服了埃及,哈里发·奥玛下令在一处公共浴室烧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里的藏书。在哈里发·奥玛看来,所有与《古兰经》相悖的书籍,就应该被毁灭,而与之内容一致的,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有关亚历山大港的发展、规模及毁灭,有许多不同的描述,然而这些公认的或传奇的说法并非真实可信。这些传说中的信息通常比事件发生的日期晚很多,且其中很多说法都不能令人信服,因为古代作家倾向于粉饰故事或者是写作时带有政治或宗教观点。

在受罗马统治的几个世纪里,亚历山大港经历了一段时期动乱。公元前30年,奥古斯都征服亚历山大港时,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洗尽公元215年所受的耻辱,卡拉戈拉大帝对亚历山大人民进行了大屠杀。随后,叛逆者们把它当成自己的基地,几乎将其夷为平地。公元273年,奥里利安大帝粗暴地摧毁了它,再后来,戴克里安帝王也在小范围内对其进行破坏。在4世纪末,亚历山大港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城市,许多专家认为如果亚历山大图书馆(临近博物馆)在恺撒时代之后仍然存在,它很有可能是在某一纷争事件中遭到破坏、推垮和捣毁,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相关记载。

这一期间,或许还有其他图书馆存在,一直到4世纪末,当宗教原教旨主义和极端主义出现时。对这些图书馆的描述,以及它们在后古时代、拜占庭和中世纪遭到损坏的描述或许是引起对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否存在及其终极命运的疑惑的原因。几乎确信无疑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早就消亡了。

有关亚历山大图书馆最神秘之处是它们被毁坏的遭遇,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它们的消失。尽管它们规模宏伟、享誉四方且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却一点也不清楚它们究竟遭遇了什么。它是在一次活动或灾难中被损毁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谁又是罪魁祸首呢?

(摘自:http://www.readit.com.cn/m/cjws/m/21669.shtml)

人类文化的宝库——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位于维也纳市中心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是一座奥地利人引以为傲的恢宏建筑。它历史悠久,馆藏丰富,是当今世界五大图书馆之一。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图书馆,历史可追溯至1575年。由于当时的皇帝卡尔六世决定,允许图书馆对外开放,这座图书馆也是当时少有的学术机构之一。直到19世纪,它一直保持着德语国家中最大图书馆的地位。1920年,皇家图书馆改称国家图书馆。

今天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主体及阅览大厅建成于1726年,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图书馆的阅览大厅极具特色,被誉为世界上最华丽的阅览厅。大厅中间是卡尔六世皇帝的等高全身雕像,周围廊柱上是16位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雕像,极富皇家气派。

大厅内,靠墙环立着直达天花板的书柜。古色古香的褐色木制书架上,不同年代的书密密排布,令人油然而生“书海”之感。仅大厅藏书就有20余万册,连通往陈列室的门上也嵌入了书架。穹顶和侧廊的巨幅壁画衬托着古老的书柜,使整个阅览大厅犹如一件浑然天成的大型艺术品。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十分丰富。其中,光是1501年至1850年的文献就有20万件。它也是世界上收藏莎草纸文献最多的地方,现有莎草纸文献约13万件。莎草纸是古埃及人从公元前35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的一种书写材料,用莎草加工而成。

目前,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藏品包括图书报刊、善本手稿、古版书、音像制品等8个大类,约300万种,700万件。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珍品,如《维也纳药学大纲》、《罗马帝国图刻版》、42行《圣经》原印本书,以及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人的乐谱手稿等。

图书馆内还收藏有360件最具奥地利特色的古乐器珍品,几乎囊括了17世纪以前所有种类的乐器。此外,还能见到海顿的拨弦古钢琴、贝多芬1803年钢琴、舒曼和勃拉姆斯用过的1839年出产的钢琴。

(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31/c_111136647.htm)

神游世界第一书镇——“海伊镇”

在英国英格兰与南威尔士交界处,有一个建于中世纪的小镇———海伊镇。这个小镇居民不足1500人,却拥有39家书店。但这39家书店中,除一家经营的是所谓的新书———那些出版商急于脱手的滞销书外,其余38家卖的都是旧书。正由于此,这个小镇被誉为“天下旧书之都”。

40多年前,海伊镇还是一个相当贫穷的无名小镇。当地一位名叫理查德·布斯的年轻人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不顾家人的反对又返回了自己的家乡。当时他对家乡的父老乡亲谎称:旧书能繁荣小镇经济,使家乡人过上富裕生活。几乎从不读书的海伊人相信了他的话,于是,一座又一座“书山”从世界各地搬到了海伊。如今,10英里长的书架、数百万册的图书,每年都吸引着50多万游客前来选书、淘金。理查德·布斯实现了他“旧书救镇”的理想,也让他40多年前的“谎言”变成了现实。




海伊觅书不会失望

海伊镇上的书,越老越旧越值钱。39家书店,只有一家经营所谓的新书,而且是出版商急于打发的滞销书。走进海伊的任何一家书店,扑面而来的便是古旧的纸页气息。但转瞬间,承载着思想的文字会在书架上活跃起来,在你浏览的时候,书店立即充满了生气。

在海伊,觅书者是不会失望的,小镇会以它包罗万象的书和细致、专业的服务去慰藉你饥渴的心灵。海伊镇的书商首先是图书鉴赏家,其次才是商人。他们用“火眼金睛”识别真货,用商人的老到去讨价还价。世界上各个国家、政府和社区图书馆以及私人收藏都是他们涉猎的对象。他们用汗水和勤劳为读书人和收藏家营造了一座书的乐园。

海伊的书是有等级的。类似英国作家狄更斯作品的初版或绝版被锁在考究的书柜里,售价大约为每本一万英镑,卖一本登记一本。其余的书则开架出售。为打发旧书,布思先生曾登出广告,以1·5英镑一汽车后备箱的价钱让人们把旧书拉回家当柴禾烧。

英国人喜欢读书是出了名的,就连坐在街头的乞丐也会捧着一本厚厚的世界名著啃。马路上塞车的功夫也会有人拿出书来读。但平时光顾海伊镇或赶“文化集”的大都是英国的中产阶级,且几乎全是正宗的英国白人。相对富裕、喜爱读书是他们的共性。因为小镇名气越来越大,近年来海伊也开始吸引不少域外读书人。到目前为止,海伊镇最高贵的客人莫过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了。

“书不应该只属于学者。到图书王国来的人,应该与海伊人聊书,购买地道的手工制品和吃地道的乡间饭菜。”这是图书王国的“治国方针”。确实,到海伊的人不仅是为书,也为海伊的朴实、原始和乡土气息。书加人加景是许多人每年相约海伊的主要原因。

到海伊镇赶“文化集”

海伊镇还因举办英语国家中规模最大的海伊文学节而闻名遐迩。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文学爱好者千里迢迢,赶到这个被誉为“英语国家文学界的麦加”的世外桃源“朝圣”。

1988年,演员出身的彼得·佛洛朗斯和他的父亲牵头举办了首届海伊文学节,当年只有3000多人参加,主要是还是附近地区的居民。但文学节后来越办越红火,赞助商也越来越多。几乎每年,这个小镇都会举办文学节,吸引各地来宾。海伊小镇像变戏法似地一下子装下了比小镇人口多几十倍的来赶“文化集”的人。一个个白色帐篷支在小镇边缘的绿地上,充当临时活动场所。帐篷外广告标语随风摇曳,帐篷内各种活动应接不暇。

许多闻名世界的作家和艺术家都赶来助兴,如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前英国披头士乐队主唱保罗·麦卡特利、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等。去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应邀发表演讲,并带走了一笔高达10万美元的演讲费。如今,海伊文学节已成为英语国家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文学节,每年吸引6万多名文学爱好者参加。

文学节的气氛相当开放,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作家都有发言的一席之地,每天的讲座多达20多个。对话题感兴趣的观众购票入场。在文学节上,你可以看到位英国文化大臣特莎·乔韦尔侃侃而谈,讲述她的工作经历、最喜爱读的书籍和个人艺术收藏;也可以聆听航游世界的24岁英国姑娘艾伦·麦克阿瑟,袒露当时独自航海的心路历程;或当红英国女作家海伦·菲尔丁则讲述了创作的艰辛和对生活的看法…



“图书王国”的“国王”

说起“图书王国”,不能不提到它的“国王”——理查德·布思先生。这位当年牛津大学历史专业的高材生在海伊镇经营旧书已有40年历史,如今他拥有上百万册旧书。布思先生今年64岁,居住在镇上的一座城堡里,每年都要到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都柏林等地采购旧书,常常是购买图书馆里处理的旧书。有意思的是,许多来自美国的书迷却反而不远千里地来海伊镇买旧书。

在旁人看来,布思这位成功的商人性格有些古怪,甚至异想天开。在1977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布思宣布海伊镇成为独立王国,从英国版图中独立出来。他自封为国王,并制作了王旗,举行了加冕仪式。王国还拥有自己的国歌、报纸和货币,虽然货币不能流通。他的朋友邻居自然也被封为大臣。如果愿意出钱,游客们也可以买个勋爵、骑士的爵位,过把“贵族”瘾。

称帝、宣布海伊脱离英国、脱离欧盟、成立自己的“内阁”、印刷自己的货币和邮票……这似乎是一位比疯子还不正常的老人。据他的“臣民”讲,“称帝”25年来,“国王”一直恪守职责,每年定期举行各种仪式,任命和罢免官员、下诏书、封爵位和庆祝传统节日。他还在镇中心广场上设立绞首架,对玩忽职守的官员和罪犯斩首示众,别急,是用模型。他的爱马曾被任命为“首相”,酒吧侍者被任命为“荷兰驻海伊大使”。就是这位怪诞老人,创造了世界第一图书镇的神话。

(摘自:http://chuansongme.com/n/245360)

開一家私人圖書館——林琪香

說到私人圖書館,就想起Karl Lagerfeld位於巴黎的,書海浩瀚,還被《Another Magazine》選為全球「Top 10 Amazing Library」。然後我說,我們也來開設一家私人圖書館吧。聽來好像很遙不可及,但其實並不,若然你不嫌小。



2012年初,居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東南部的一個小鎮裡的Audrey Kletscher Helbling,聯絡上Little Free Library的創辦人Todd Bol。她告訴Todd Bol,她希望能在自己居住的小鎮建立圖書館,因為小鎮僅有340名居民,從來都沒有可以租借圖書的地方,而最近的圖書館也在20英里以外。幾個月後,Todd Bol與妻子Susan,便駕了三個小時的車,自威斯康辛州到來,同行的還有一個仿如大郵箱的手作木屋,以及一堆由Coffee House Press出版社贊助的書籍。那天,他們一起在小鎮的Vesta Cafe前立起了小木屋,放進Todd Bol帶來的書籍,還有Audrey從自家書架中取來的七本書,包括了兩本她認為或許沒有鎮民會感興趣的詩集,並在箱子上掛上牌子「Little Free Library, Take a Book, Return a Book」。就這樣,小鎮裡有了第一家公共圖書館了,一家只有二十來本書的圖書館。不過這只是一個開始,後來名為Mall of America的機在,在小鎮及相鄰的鎮上,捐獻建立了另外二十所Little Free Library。

Little Free Library的計劃始於2009年,當年Todd Bol為了紀念熱愛閱讀的亡母,用木材造了一個仿學校造形的木箱子,在裡面填滿了書,並安放在自己的庭園外,掛上「Free Books」的牌子,讓鄰居自行取書閱讀。鄰居愛極此項計劃,於是Todd Bol又多造幾個。後來Todd Bol認識了同樣關心社區發展的Rick Brooks,二人便開始著手擴展計劃。開始時,他們不過是建立了網站,提出了Little Free Library的點子,教人們建立圖書館的方法,例如圖書館可以是任何的造型,但必須採用循環再用物料,圖書館門則需用玻璃造成,讓人們看得到裡面的書。另外,得把圖書館立在庭圖的當眼處,以及可放一本筆記本,讓人寫下閱讀心得之類。可發展下來,Little Free Library找來贊助商,開展了「Little Free Libraries for Small Towns initiative」計劃,為缺少公共圖書館的地區,引進第一個Little Free Library,籍以激起其他居民的興趣,在自己的家門前,設立開放予公眾的小小免費圖書館。



Todd Bol實行此計劃其實是得到多方面的啟發,其中一位,就是生於1835年的鐵路商人Andrew Carnegie。Andrew Carnegie自小家貧,童年時曾受惠金钃生產商Colonel James Anderson每周六晚開放的私人圖書館,而Andrew Carnegie也可以說是在此受啓蒙,使他後來事業有成後,贊助了2,509家免費圖書館的營運。Todd Bol曾揚言希望Little Free Library能夠超越Andrew Carnegie建立的圖書館數目,望能達至2510家,不過今天,Little Free Library的數目已遠越期望,在全球,包括美國、歐洲、澳洲、韓國及日本等地,都能找到那小小的,無私的圖書小屋,逾3,500家之多。








各地不同造形的Little Free Library


回說Audrey的例子,即使無法確定這二十所由鎮民各自經營的免費圖書館會否令小鎮的閱讀氣氛燃點起來,不過鎮上居民的相處卻著實熱絡了。「Take a Book, Return a Book」,鎮上的小孩青年與老人,路經小小圖書館時駐足,打開小屋門,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拿走,然後放下帶來的另外一本書。就這樣,街道不單只是通道,也是人們聚集的場所。以書換書,書從一人的手裡輾轉交至另一人,促成一場場明裡暗裡的交流。資源共享,書籍的資源,心靈的資源,這或許就是Todd Bol成立Little Free Library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起前年第一次到與瀬戶內海的直島相隔100米左右的向島,探訪向島上17名居民之一——39歲竹中良雄。竹中良雄原為岐阜人,因為愛上了直島,決定留下來生活。咖啡店的收入僅約五萬日元,未至於豐衣足食,但島上的人情味教他感富足。竹中良雄告訴我他有一個理想,希望在向島上建一個圖書館,因為直島上沒有圖書館,直島人也甚少踏足鄰近的向島,如此一來,居於直島的人們,能到向島來,執著書,面對美麗的夕陽與海風。免費圖書館的意義,大概不單是不問我們的身分與財富,公平地分給我們需要的知識養分,還透過書,跨越時間的隔閡,連結著古今的人與人,連結著人與社區與土地。



(原文刊登於《MILK》雜誌)
(摘自:http://keiheung.wordpress.com/2014/02/26/%E9%96%8B%E4%B8%80%E5%AE%B6%E7%A7%81%E4%BA%BA%E5%9C%96%E6%9B%B8%E9%A4%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