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再不来就没了

一期要跟大家介位于福建省邵武市的和平古它有琉瓦、雕梁画、有、气派非凡---明清代中原地区屡的豪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宝。 有一个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它便是邵武千年文化古和平。西北,面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史最悠久的古之一。是一全中国罕的城堡式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的旅游源。(http://baike.baidu.com/view/606465.htm)

我有幸在去年底游览此古镇,真的深深为其完整的古街巷、城门、巷子等等所吸引。尤其让人感觉到佩服的是来自和平古镇的黄峭(唐。工部侍郎)也就是和平书院的创办人。他的眼界放在古人之中,可说十分之胸襟旷达。此地学风鼎盛,被人誉为进士之乡。


Monday, October 20, 2014

只恨我并非如此潇洒~~(作者:菲尔)



未去日本之前,安排行程表的时候,最让我兴奋的其中一项是要去奈良旅游。

这个城市在我的想象中,就是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再现。已不能得见真正意义上的长安、洛阳了。那看看以这两都的营造理念和设计特色为标准而建设的奈良也是好的。且不论中日两国的矛盾,一踏入日本,发现这里的许多文化,尤其是文字(汉字)的应用,一直让我疑幻疑真地,有时候仿佛感受到熟悉的中华文化;但有时又感觉只不过是异国/异族。

我粗浅的历史知识:日本临近中国,在中国强盛的时候,他们几乎全盘接受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事实上日本人和中国人看似相似,却有不同的历史、民族性、发展史,尽管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仍有很大的区别。

无论如何,对奈良充满幻想,全是因为那一番“古”意是我心之所系。从网络上、书本里得来的知识,看到奈良那些古色古香,充满禅意的老建筑,又怎么能不全是遐想。




再加上以前断断续续从一些文章中读过的“奈良”,都让我感觉它是一个宁静而致远、古老而精致,春日樱花如画、秋日枫叶如火的地方。它古朴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很容易就在未曾谋面之前便爱上这个曾作为日本首都只有短短74年(公元710年到784年)的城市。人们把奈良称为日本历史上机能健全和真正意义上的首都,它也为研究古代都城建设提供大量重要史料。这样亦让我产生太多憧憬,一心一意地去挖掘、探索、寻找奈良的故事、旅游景点的传奇、甚至乡间小路的绮丽景色——看看也是好的。因此,我这个居住在热带地区——随时下雨,随时又出太阳的地方——的傻瓜,竟然不曾想过应该留意一下“天气预报”。

就在我的疏忽之下,加上跟同伴的行程安排,结果我选中旅游奈良的黄道吉日,没想到竟然是一个雨天!只能在雨中撑伞,高唱《三声无奈》。

从火车走出来,奈良已经是天阴阴地,而且有细细的毛毛雨迎接我们。赶紧把伞打开。撑伞,心里希望雨快过去。

走在街头,毛毛雨逐渐停了,但我们还没来得及高兴起来,天又下雨了,而且很快地变成面条般的大雨。再度撑伞,不死心,手上还要拿个单反相机——在这种情况下,它仿佛变得比平时更重。

虽然如此,还是得买柿叶寿司,买寿司的时候,还是得拍照。经过什么百年老店,也都要看看,看到什么有趣事物,也都要照像。原本这些都是旅游时的经典动作,可是在这种非常情况下,拍照片就成了困难的事情。歪头耸肩夹着雨伞,还要拿相机,除了重量,对焦时也要特别照顾镜头,不要让它们淋到雨;鞋子、衣服、外套、包包都湿漉漉地,那时真的想要高呼,太阳公公,我来了,你在哪?!

走在老街,途经一些毛笔店,看起来就有“百年老店”的那种FU。但是全身湿,结果没有心情买毛笔,成为奈良一日游的最遗憾。





无论如何,路上经过兴福寺,木质结构的国宝五重塔还是非常吸引目光。就算歪头耸肩还是得给它照像。这种阴雨天,真的是对摄影技术的一个大挑战呀。

走在奈良公园,奈良的鹿是一大看点。这些鹿没有“斑比”这么温和,它们是会攻击人类的动物,还会把一切纸制品“吞噬”掉——我就有朋友的奈良地图被公园里的鹿吃掉了。虽然充满戒心,但是走在绿意盎然的公园里还是非常写意的事情——如果没有下雨的话。还好当我们来到这个公园的时候,雨,又变成了非常幼细的毛毛雨。很多游客来到奈良、京都等地,都喜欢穿和服游走整个古城。在这里看到不少穿着和服和木屐的男生女生,有些人的木屐已经很脏了,白色的袜子,溅上地上的脏雨水,有点褐色的斑点,同伴悄悄跟我说:“本来以为没去租借和服来穿是遗憾,但是看来如果有穿的话,我这么”论尽“,雨天一定很容易跌倒。”(”论尽“:粤语,笨手笨脚,粗心大意的意思)别笑,我又何尝不是。

再继续往前走,本以为可以走到春日大社,可是看到那个天气,临时决定先转去东大寺。雨变得很小很小,几乎没有雨了。把伞收起来,松口气,从奈良公园中间穿过,直走,看地图,应该就是这个方向吧。突然旁边一个洋人,他用小心翼翼又很慢的语气用日语加英语,跟我说:“KONICHIWA。THIS WAY TO TODAI-JI TEMPLE?” 我觉得真有趣,难道我这狼狈相“看起来”还不够狼狈吗?日本女生感觉都很优雅,就算在暴雨天,也不会好像我这样这边湿那边乱的,洋人真的看不出来啊?我只好跟他说:“I THINK SO。 I AM ALSO A TOURIST。I AM ALSO LOOKING FOR THE WAY。” 我们2人相视一笑。继续走。

走着走着,看到一大群四处散步悠悠走的鹿还有尖叫的女生,我们知道东大寺就在左近。这时,雨水又再轻轻地落在头上。“啊,又下雨了耶。”身边一个台湾游客无可奈何的语气,我也心有戚戚焉啊。














再度把伞撑起来,走去东大寺。不知道为何看到东大寺的第一个印象,除了震撼,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盛唐!”也许是我的错觉,也许这只不过是我自己塑造的想像之“像”。但这一座线条大方又简洁的木制建筑,完全颠覆我以往认为的雕栏玉砌才是“美”的建筑美学认知。同去的C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却也完全沉醉在整个东大寺的“美”中。我只听她口中喃喃自语个不停:“怎么这里这么美!太壮观了!你怎么那么厉害!知道奈良有这个地方!我真后悔没在奈良过夜呀!”一连串的感叹号。

忘了是在哪里读到:“若有机会在雨中行走在奈良古城,那是一种福气。”因为这是能够将氛围渲染得更加有古意的天气。回来看照片的时候,我也赞成的。我很有福。但是那一天的狼狈,却增添了我对奈良的遗憾啊,除非我当时能够卸下装备、轻身旅游,只恨我并非如此潇洒。

當個偽京都人,在京都騎腳踏車過生活吧~~(作者:MAY1977)

如果去京都只能做一件事,首推『騎腳踏車』

『騎乘腳踏車游京都』一向是我最愛的京都旅行方式
只有騎車,才能看到這麼有fu的小巷弄

就讓自已暫時地,把自已當成是個偽京都人,享受在短暫的京都生活
查詢腳踏車路線規劃,請參考[工具] NAVITIME。查詢腳踏車騎乘的路線規劃
《哪里借》
1. 民宿租借腳踏車: 費用大多是¥500,少數有免費的; 大多是一般腳踏車,沒有變速,不用太期待
2. 出租專門店: 費用大多在¥1000-2000
租借腳踏車店鋪一覽表: http://kanko.city.kyoto.lg.jp/bicycle/tw/rental/
比較知名的是KCTP,這次May也有在他們店里租用過,服務還不錯,車子狀況也ok (請點:中文官網)

(上圖為京都車站前的分店)
EMSICA(官網)在河原町及出町柳都有分店,最便宜的等級一台車才¥500(可利用至晚上8點)
應該是May看過最最便宜的出租費用,真的是佛心來的啊!

《騎去哪》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自行車道啊
在京都騎車比在東京方便又安全多了(在東京也騎過啊! 人好多)
不過,還是有些限制的哦! 象是河原町通和烏丸通在8:00-21:00不能騎卡打車 (詳細禁止通行地點請見下圖)

請千萬千萬要遵守啊!
May覺得最適合騎腳踏車的地方就是鴨川沿畔! 不僅安全自在又不用等紅綠燈

累了就躺在草皮上休息睡午覺

還可以買點心來當下午茶

坐在一旁看著人來人往,真的很京都人啊

《怎麼騎》
日本騎乘腳踏車應遵守的規則 (請務必遵守,若違規被罰,是要付出高額代價的)
1.有人行道和車道的區别時,自行車應騎乘在車道上 (勿與行人争道)

2. 在車道的左側通行,禁止右側通行
簡單來說,就是要和汽車同個方向,不能逆向

3. 在人行道上騎乘,行人優先! 應靠車道方向慢行

4. 遵守交通規則
酒後騎車/騎車載人/并排騎車<---這些都是不允許的

p.s 日本朋友說,其實戴耳機騎車也是不行的
5.兒童必須帶安全帽

參考網站 (請點文字鏈接)
1. 日本乘自行車應遵守的規則
2. 您了解日本的交通規則嗎
3. 日本推動腳踏車使用安全之簡介

《停哪里》
參考網站: http://kanko.city.kyoto.lg.jp/bicycle/tw/parking/
一般來說,象是寺院都會有免費的駐車場
其他的話,建議是不要亂停! 領取的費用超級高啊! 日本留學生朋友說,被拖吊時他們都選擇再去買一台二手的還比較劃算
但我們一定是租車啊,賠不起的!!
雖然日本人也都一堆一堆的亂停,但身為不太了解規則的外國人來說
我們還是安份點好! (曾經看過一次拖吊的,真的好驚人啊)

有這個標示的地方就不要停車

要付錢的路邊駐車場(但是不會很貴)

操作也滿簡單的,寧願花少少錢守規則停車,也不要賭一把是否會被拖吊而亂停車啊

以上大約就是在京都騎腳踏車的介紹了,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地在京都用腳踏車來體驗生活
最後還是提醒大家,請務必注意交通安全

(摘自:http://maymay1231.pixnet.net/blog/post/185118195)

Saturday, October 4, 2014

新书《抛闲情》文摘(有意购买者请联络编辑部 mybloomingart@gmail.com)

(有意购买者请联络编辑部 mybloomingart@gmail.com) 

难忘的

无论到哪里旅行都一样,“故居”不会是我的第一选择。看宋庆龄的桌子椅子沙发床铺、莎士比亚故居、萧邦的钢琴、鲁迅的书桌……我觉得倒不如直接到艺术馆、博物馆去看作品。

直接接触作品的感觉肯定更实在。往往让人得到感动的是作品,是莫奈的荷花池,而不是他的起居室。爸爸大概会反对这个说法,他会说,看看画家、作家的生活环境,可以推想他创作的样子呀。也不无道理,但是很多文学家、艺术家的名作,都不是在所谓的“故居”里创作的。比如舒伯特,他在小餐室里写过不知多少作品。还有那些中国诗人们,很多都是在路途上写诗作词,要说是“故居”,有时只不过是“出生地”或者“居住地”而已。

自然,研究文学艺术,必须分辨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但对待作品是这样,我觉得对待故居也是这样。它是有其历史价值,但从这里面能看到什么呢。很多时候,故居里的物品都是经管理层处理过了。太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会再让它们留在故居内。而留着的,都让绳索围着,只能远观,不可近赏。

反而有时在旅游途中不注意的小节,成了生命中值得一再回忆的时刻:傍晚的威尼斯、罗马、翡冷翠的啤酒、雕像、星夜、比萨、路旁的乐手。这些在当时似乎唾手可得,反正到处都是。但离开了就有种再也回不去的感觉,这才让人难忘呀。

想远了。



22-9-2004,星洲日报《蓝色岛屿》专栏

========================================

欧式含蓄

在翡冷翠和威尼斯的老城区,发觉大多数店铺(名牌店也好、杂货铺也罢)、旅馆(四星、五星都一样),都没有“大”门,我的意思是真正的“大”门。

印象中,一般上中上档次的旅馆都有豪华“大”门,可是在这两个历史文化重镇,旅馆、店铺等,都很含蓄地安于一个“小”门。其门之小,好似我们这里店铺的后门一样,加上那狭窄的道路,总让人觉得它只是该旅馆的一个小后门。唯有走得靠近些,才能看见墙上一个牌子画的是几颗星。

就因为这样,我们常常盲目地一直往前走去,又转回头,在街上转来转去,因为我们老是把景点、店铺错过了呀。每次看看地图,就摸不着头脑:“它明明在这里的嘛!”最难忘的是去看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时,我们都已按照地图来到了学院美术馆(GALLERIA DELLA ACADEMIA)所在的那条街,可是却在街上来回数次才见到学院的“大”门:真的是小得太不符合它的身份了!而这还是因为见到一条人龙在门外乖乖地排队,才“疑则有进”。不过一走入美术馆,又发现什么叫做“别有洞天”,里面的空间可大的咧。

几天前,跟前阵子刚欧游回来的爸爸提起这“大”门的故事,他很疑惑地告诉我,原来巴黎、巴塞罗那等地方也一样。难道这又是一种欧洲式的含蓄文化吗?个头比亚洲人大那么多的欧洲人……真叫人无法想像。


3-11-2004,星洲日报《蓝色岛屿》专栏

========================================


此情可待

威尼斯的水多,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有时下几天雨,圣马可广场会淹水,还可以在广场上划船。于是在这个水乡,“是否经常有人跌入水中”成了十大最普通的问题,不过我在当地一本旅游手册上看到,它的答案是“不”。

威尼斯的贡多拉(GONDOLA),乍看之下,恍惚之中,似乎每个船夫都会唱歌剧。大概是受了前阵子的一个电视广告所影响:男主角把女主角迎上意大利著名的“水上德士”贡多拉然后两人在那窄长浪漫的小船上卿卿我我,船头还站个面带微笑的船夫边划船边唱情歌,气氛可美妙的咧!所以满脑子以为来到了威尼斯就要坐一次浪漫的贡多拉。果然,在威尼斯,贡多拉和我们这里的普腾轿车一样,到处都是。不过,在叹息桥边随口询问,原来每人每次乘坐需三十欧元(相等于大约一百二十令吉)。结果穷学生如我们唯有拍多几张照片作为心理上的补偿。

威尼斯的窗口,也是它出名的景观。不知哪来的疯劲,我们为各家各户的窗拍了不少照片。一般上,威尼斯的住家都在屋顶上有一小片天台,大多数人家都会在那儿晒衣服。没有天台的人家,就会把绳索钉在墙上,然后把它从自己的窗户牵到对面的墙上,靠着一个小滑轮来挪移这条晒衣绳。所以当你走在路上,不妨有时抬头看看,总有一排排的衣服在你头顶上随着微风轻轻摇动。至于那些关着的窗户,倒是每一个都给我一种好像随时有人要推开窗唱ARIA(歌剧里的咏叹调)的感觉,意大利歌剧不是顶出名的吗!

威尼斯的博物馆、美术馆、按照旅游手册,有许多值得一看。可是在这因水多而空气润湿、城墙地板都有点脏、街道纵横交错、时常使人迷路、迷宫一样的城市,却有着非常慵懒、一点也不想动的感觉。我们花最多时间做的事情,就是随意坐在威尼斯的一座小桥边的石阶上谈天,吃雪糕。

此情可待,威尼斯的追忆!


10-11-2004,星洲日报《蓝色岛屿》专栏


朵拉 新书《迷路的蝴蝶》文摘


有意购买者请联络编辑部mybloomngart@gmail.com

迷路的蝴蝶


每天作画,绘画作品里不曾见蝴蝶。

翻阅香港作家的散文,他记录一只迷路的蝴蝶。住在东区的作家,某日清晨乘搭电车西行,途经维园附近,突然一只迷途的蝴蝶闯进来,车厢里因此引起一阵喜悦的骚动。因为一只蝴蝶,打瞌睡的搭客都打起精神来了。可见得在匆促紧张的日常生活中,在分秒为生计汲汲营营苦恼的时候,忽然出现的蝴蝶,叫人们许久都没有注意到美丽的暗淡无光的眼睛,再度亮了起来,发现世间仍有美丽的存在,让贫瘠日久的心灵倏然搧过一道绚烂的色彩,那一日,生命的意义稍稍有了一些不同。

作家没有在文章里详细描绘蝴蝶,或叙述蝴蝶的过去和未来。那只在车厢里的蝴蝶,它后来跟着电车里的搭客,在香港西边的车站下车了吗?或者一路继续跟着电车,无需买票又回到维园?蝴蝶不是文章的重心,它扮演的不过是某日生活小片段里的小角色。

文章里印象深刻的蝴蝶,收藏在读者记忆中的某个角落,不自觉地跟着到了香港。从酒店出来要到铜锣湾时代广场,须穿过维多利亚公园。繁华喧闹的钢铁森林里,居然遇见这一大片苍翠碧绿的茂盛花树,忍不住惊叹,寸土是金的香港,居然为市民在市区中心保留那么大一块的葱茏绿地。自从看到“低调的奢华”这字眼,时常在想,这是什么形容词嘛?现在终于明白了,眼前豁然开朗的宽阔盎然绿意,就叫“低调的奢华”。

公园里似乎没有特地来游园的人,大多是步履匆促的路过者,纵然缺乏停下脚步来欣赏的眼睛,自开自落的花儿照样灿烂绽开满园。不少工人在园中忙碌地给大树和街灯悬挂饰物,传达出中秋节即将来临的信息。

掏出手机一看,离约会的时间尚早,脚步徐缓下来。栽花植树的公园,美艳不可方物,永远让我难以穿越。周边都是花和树,那不开花长满了胡子的榕树、叫不出名字看着是棕榈科的扇形绿树、白瓣黄心扑鼻香味俗称鸡蛋花的缅栀子、别名森林大火又叫火焰花的红色凤凰木、心形叶片花开紫红的香港市花洋紫荆等等,尤其树身高大再加树顶上盛放着鲜花的大树,具有一种温柔动人的细致却又雄伟恢宏的气势,叫人依恋徘徊舍不得离开。慢行步道两边种了很多在热带常见,我们叫了好几十年杜鹃花的九重葛。那年在厦门学习水墨画时,洒脱落笔的白磊老师,将深浅不一的红色,奔放不苟随 意挥洒之后,解说这是厦门市花三角梅,又名九重葛,方知错叫数十年。

九重葛花开时密密生长,透明的花瓣极薄,长相似纸张样的花,马来文直截了当就叫它纸花。热带地区的纸花外形似纸,却很强势,开花时,叶子全被驱逐落地,余一树薄如蝉翼却璀璨烂漫的花儿在哗众取宠,因为轻且薄,风一吹它便絮絮地唤人注意它恣情盛放的以多取胜的姿态,丝毫不羞不怯不低调。维园的九重葛在鲜花繁茂绽开时,青翠绿叶照旧挂满一树,伫足相望,竟然有真正的蝴蝶也被吸引到花叶之间翩翩起舞。“我在香港遇到蝴蝶。”回来以后跟朋友说起这事。

每年到香港购物的朋友大笑。“听说,有人把蝴蝶的飞翔喻为启动了想象的翅膀。”

也许她以为我开始在幻想,甚至做梦了?

那已经是多年以前,第二次到香港的往事。

后来在中环的一家会所和友人午茶后上太平山,车子在山路蜿蜒前进,开车的友人边说着香港文人拥有山顶豪宅的故事。当年文人致富的传说比较少,因而好奇地思忖究竟是商业城市让作家足以过豪华生活,或作家本人需得长袖善舞?泊车下来,环着山顶徐徐慢行,葱郁的林子里不知名的鸟儿啁啾鸣啭,青碧的山脚下流丽的灯光你争我逐,虽然美丽,也是寻常风景,意外的是遇到山径两边,数只结伴出来看夕阳的蝴蝶。

轻盈自在翩跹飞舞色彩斑斓的蝴蝶,忽上忽下叫人眼花缭乱。我驻足,印证自己没有看错。香港真的有蝴蝶呀!可是,每一年过来为办年货买新衣逛街购物,只在商场和购物中心里追踪流行时髦名牌的朋友一定不会相信。

这一次回来以后,相聚喝茶时她还略带嘲弄地问怎么样?在香港又遇到蝴蝶了么?我仅微笑,什么也没说,她相信或不,对我并不重要。

我不喜欢蝴蝶。早年我的水墨画启蒙老师教导画蝶,微笑告诉学生在花树间加一两只绚烂美艳的蝴蝶吧,画面因此引人注目。老师的批注是,一般人买画的选择,多是看着色彩缤纷鲜艳耀眼便叫美丽。

学画只因艺术之爱,不靠卖画为生。年轻不懂事,美名不世故,其实是不懂替他人着想,听老师所言,不齿为售画而作画的行为,从此把蝴蝶列为拒绝往来户。无论水墨或是后期才投入的油画和亚克力作品里,不曾有蝴蝶的踪迹。

不必为生活折腰是一种幸福,因此而轻视无奈的折腰者,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自命清高。许多年后才恍然大悟,绚丽多彩的蝴蝶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损失。比较起来,它们可能更愿意在大自然的原野山林里飞翔。

高度商业化的城市香港,听人提起名店大酒店购物商场林立的繁华大城时,脑海中总有好几个排着长队在名牌商店门口等待进去购物的画面,在人群川流不息的闹哄哄水泥丛林都市里经过,竟数次遇蝶,就连年年到香港度假购物的友人也不相信这份机缘巧合是真实的。

我的图画创作出现了蝴蝶。开始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心认真去瞧看每一只蝴蝶。从有形到变形,变形到写意。从每一笔线条清清楚楚地完成一只蝴蝶,到大笔蘸黑墨糅合颜料,一笔落在纸上,左揉右转,就是一只色彩丰富的蝴蝶。

看到我的新作品,老朋友问我,怎么开始画蝴蝶了?他也许以为会听到是“庄周晓梦迷蝴蝶”的影响?或是“犹忆当年一相逢,万世此心与君同,雪夜化做蝴蝶去,人间比翼笑春风”的蝴蝶爱情交响曲“梁祝协奏曲”的音乐效果?或是歌曲“坚持勇敢做自己,不畏惧他人眼光”的“花蝴蝶”的自信?或是蝴蝶由丑陋的毛虫最后蜕变为美艳的励志故事?

说来,其实,都无关,也都不是。

我尝试解释:是从一只迷途的蝴蝶开始……

想了一想,他懂? 更大可能是不懂。

我没有接下去说,只是继续画我的蝶。

名人读书的故事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摘自:http://www.artsdome.com/ds-mr-06-0801.html)

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文种最多的书籍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又称《新旧约全书》。基督教在西方成了统治性的宗教之后,《圣经》拥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千千万万的读者,这部书的发行量毫无疑问在古往今来是首屈一指的,这部书对于世界历史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无与伦比的。

迄今为止,《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文种最多的书籍,并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联合国公认《圣经》是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这部古老经籍是希伯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记载了古代中东乃至南欧一带的民族、社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情况和风土人情,其中的哲学和神学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为世界尤其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习俗带来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圣经》不仅是部重要的文学着作,也是其他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杰作的源泉,这部经典着作中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将永远造福人类。

《圣经》本身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对欧洲文学的影响绝不能低估。欧洲文学史上的许多伟大作品都取材于《圣经》,如英国作家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等都受到《圣经》的影响。阅读《圣经》的人是如此之多,研究它的着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圣经解释学"。《圣经》在文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它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几乎是欧洲每一种民族语言的第一个范本。

(摘自:http://blog.renren.com/share/302448211/314244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