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再不来就没了

一期要跟大家介位于福建省邵武市的和平古它有琉瓦、雕梁画、有、气派非凡---明清代中原地区屡的豪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宝。 有一个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它便是邵武千年文化古和平。西北,面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史最悠久的古之一。是一全中国罕的城堡式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的旅游源。(http://baike.baidu.com/view/606465.htm)

我有幸在去年底游览此古镇,真的深深为其完整的古街巷、城门、巷子等等所吸引。尤其让人感觉到佩服的是来自和平古镇的黄峭(唐。工部侍郎)也就是和平书院的创办人。他的眼界放在古人之中,可说十分之胸襟旷达。此地学风鼎盛,被人誉为进士之乡。


Wednesday, July 22, 2015

全新的跨领域艺术创作演出——《2020》




《2020》是一个全新的跨领域艺术创作演出——作曲家/音乐家黄楚原和舞者/编舞家,STEVE GOH将利用平易近人的科学概念,比如时间旅行、多元理论、以及时间相对论等等作为呈现方式,编织了一个在游走于时间之内且引人入胜的故事。

为了避免人们误会这个演出跟政治挂钩,《2020》这个名字差点被放弃了。最后关头,制作团队一致通过,认为数目字对这场演出来说有更多意义,它才被保留。

这部科幻作品,由独特的巧合组成——两位艺术家有几乎相同的身高、样貌,也时常被人误会为亲兄弟,甚至双胞胎。

此外,他们两位艺术家都对1980年代的“克隆/复制”技术很有兴趣,于是他们决定将这个意思带到这场表演内。在《2020》这部作品中,黄楚原和STEVE GOH将呈现和诠释他们两人是如何被“克隆/复制”,但却被时间旅行这种概念所拆散,之后又因相同的原因相遇。

他们想要表达的是,通过 “克隆/复制” 这种技术,很多不可能的事,会成为可能。比如,假设大家都愿意一起环保,那么世界气温升高的问题定可以被解决。他们想要通过艺术表演向大家表达——只要有心,永远不嫌太迟。因此,《2020》意味着一个未来的展望,我们想在未来获得什么,现在就要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

《2020》的创意制作人陈鱼简,在跟她的团队好几次的讨论中,发现到这部作品很有张力和发展空间。因此,她和本作品的艺术总监兼作曲家,黄楚原、舞者/编舞家,STEVE GOH、作者,Wey Herng、灯光和舞台设计师,来自香港的PC Sei,决定加强和伸展此作品,让它能够达成《2020》的原本意愿。在充满热情和积极的讨论中,许多新的思维和点子就这样一个个地出现在这团队里每一位幕前幕后人员的脑海。团队里每一个人的贡献都非常重要。

黄楚原作为一个音乐家和作曲家,艺术和科学是他作品独有的调色盘。他时常对时光旅行存有幻想。这部作品分为三个部分,让他能够表现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广义又不稳定的概念。

舞者/编舞家,STEVE GOH 是一位把作品都专注在触动人类心灵的艺术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探讨复杂人性。他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的重要性体现在每一个时刻。这两位艺术家有不同的艺术方向,在两人都认为有必要创作一部包含艺术与科学、且带有情感的作品当中,他们的理念相遇了。他们两人的合作充满艺术性,观众们可从中感受到他们如何在自己的世界里带着激流和闪电般的热情与艺术相逢。

这部作品的最终目标,并非为了跟大家探讨未知的未来,反而是近在眉睫的“未来”,也就是“明天”,包括人类对未来的忧虑。他们的作品命名为《2020》,也就是5年或60个月后。两位艺术家的创作目的不单是为了要反映或预言未来,更重要的是要唤醒人们——未来是可以预测的,但预知的能力却有限。

整个《2020》团队的终极目标,在于将科学——科幻——艺术创作——舞台演出,合为一体。但是这种表演,通常都是属于电影,而不是舞台上现场演出,因此《2020》将会创造出一个全新和从未有人尝试过的演出方式。它需要高科技的技术、高超的舞蹈能力以及音乐创作技巧。

未来让人期待,因为它充满变数,也有许多可能性。因此,两位艺术家希望能够创作出洞察人性、扣人心弦、引起共鸣的作品,好让观众在欣赏之余,也能够获得激励,进而促进人心和改变他们对人生的看法。

《2020》的团队将这整个作品定为5年制。每一年将会有至少一次的演出,并从每一次的演出,延伸出更多的艺术概念,直到2020年,这将会是一场让人期待的空前大型作品。

Monday, July 20, 2015

饮中仙 ——菲尔


昨天一翻开《全唐诗》,就看到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全诗读来觉得十分有趣。很难想像,忧国忧民的杜甫也会写这样轻松的诗: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首诗写的是和杜甫同时代、八个性格豪迈不羁、饮起酒来神态各异的名人。在他笔下,贺知章饮酒过后,骑马也像乘船,跌落井底就干脆在那里睡觉(这两句我最喜欢,觉得最有文人的潇洒意象)。而汝阳郡王,李进,就恨不得自己被封到据说城下有味美如酒的“酒泉”那个地方。左相李适之,饮起酒来花费豪奢,酒量又大。崔宗之则是醉了也还玉树临风,潇洒好看。苏晋虽然是个佛教徒,但为了饮酒还“逃禅”;李白俗称“酒仙”,饮酒出了名,就不必多说了。张旭,人称“张颠”以“草圣”闻名。相传他酒醉后,呼叫狂走,性格更豪迈,挥毫起来,字迹特别好看。焦遂有口吃的毛病,但饮酒过后,居然变得健谈起来。

自古以来,文人与酒的故事非常多,而且有许多都很有趣。

杜甫自己本身也嗜酒。曾写过“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他的酒量十分惊人,十四、五岁和文人交往时就已经和酒结缘。这大概和最爱他的祖父,杜审言,也是嗜酒之人有关吧!

苏东坡是我的偶像。林语堂曾说过,世上不可能有第二个如苏东坡般的老子。他出名以后,他的文章是读书人必读之作。南宋甚至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之说。意思是读他的文章熟了,可以考中,否则不取。这位被喻为千年一见的全才,也是个美酒鉴赏家和试验家。他不但爱喝,在他的作品中、给朋友的信中,甚至提过他自己酿酒的过程。据说他曾试过制作蜜柑酒、松酒、桂酒等等。虽然他的这个嗜好只属于玩票性质,但却颇有盛名。他死后,还时常有人向他的儿子们讨教酿酒秘方。但每遇此事,他的儿子们都会大笑。他的儿子苏过曾说:“虽然苏学士喜欢作实验,但他其实就只酿过一、两次酒。他所酿的蜜柑酒,喝起来,就好象土酥酒。”朋友们喝了他酿的酒,据闻常闹腹泄。我想,不知苏学士当时是否已经有排毒意识了呢!

陶渊明这位知名的田园诗人,也以饮酒出名。他性喜饮酒,作品中,几乎篇篇提到酒。他的《饮酒》诗是十分有名的。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就是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而且有酒则醉。由于家贫,若是亲友请酒,他必喝得大醉才回家。而若有人拜访,他也会尽量设酒招待。若自己先醉,他会告诉来访的亲友:“我醉了,想睡,你可以回家了。”

文人爱酒,也是一脉相传的吧。回想十多年前,我们一家还住在大山脚时,爸爸妈妈的文友们时常都爱在我们家里聚会。根据爸爸的回忆,傅承得最爱五加皮,他的酒量非常好,现在在首都主持“大将书行”,据闻和另外几位酒量也惊人的文人如游川(注:已故)、小曼等等多有接触,不知可还记得当年在小黑家里的聚餐?另外还有数年前已经去世的游牧,爸爸说他最喜欢啤酒,艾文则喝白啤。方昂喝了啤酒,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他的脸会转白!而爸爸最没用,半杯啤酒下肚,从耳朵到脸到胸口,全都转成红色,方昂看见就会拍腿高声大笑:“小黑好象一只蒸熟的螃蟹啦!”至于常常沉默寡言的小说家宋子衡(注:已故),他是不喝酒的,保持清醒。当然,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往往喝得醺醺然才告辞。不过至今尚未听说十多年前这些作家叔叔伯伯们在回家的路上遇过让他们做酒检的警察。

另外,爱烟复爱酒的温祥英伯伯曾在醉醺醺的当儿,给我写了纪念册:“别做酒鬼或烟鬼”。这是很好的赠言,我一定会记得。

(发表于南洋商报,21-12-2004)

探病——蔡珍妮

一位小男生告诉我,班上有位同学因为结肠打结而住院两周。出院后,还须居家休养一个月才能返校上课。正值年中考期,那位同学因病得以豁免参加考试。这让学习方面有些惰性的小男生很是羡慕。他开始觉得,生病住院并非是件坏事。相反地,从某个角度来观察,住院其实也可以是一件好事。

小男生觉得,这人一旦生病住院消息传开,就有一大班亲戚朋友排队前来探望。平日鲜少见面,难得趁这个时机相聚,有何不好?更重要的是,住院意味合法性旷课,豁免参加测验及考试,世上恐怕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了。

小男生从未因病住院。但是,他看了很多部连续剧,尤其是台湾本土剧。

“啊!你知道吗?连续剧里头那些住院病患的病房比我家的寝室还宽敞,附加个人洗手间。摆在病床前是液晶电视,病床旁边则放置了一张双人沙发。美轮美奂的病房环境堪比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套房呢!”他语带夸张地说。

我告诉小男生,住院这玩意并不好玩。首先,你想住好一点的病房,你就要确保口袋里的钱是足够让你支付住院费。要知道,在医药费高涨的年代,有多少人对住院是采取退避三舍的心态?其二,住院不是度假,更谈不上享受。住院是要付出‘痛楚’的代价的。一般人之所以会住院就是因为身体某个部位感到不适而迫不得已选择住院。若须以手术治疗,那么,可以预见病患在手术后所患处所要承受犹如凌迟般的痛楚与折磨。

既然是身体不适住院,自然是不可能精神抖擞来应付前来探望的访客。依稀还记得,当年祖母因病住院,基于【必须通报】周遭的亲友,结果搞得一大班亲戚前来探望。六人床的病房,无冷气设备。这访客一多,室内的空气质量就变差了。我很不解,既然病患身体不适,为什么还要劳师动众‘动员’这么多人前来探病?为什么不要站在病患的角度,体谅他们的无奈与无助,让他们好好静养?访客有心前来探病,家属当然感激。但是,病患又是否毫不介意访客们前来探望他们这副有些狼狈的模样?

前阵子,某老友因病开刀治疗。老友们纷纷前去医院探病,唯独我。我告诉她们,传简讯问候就行。她会明白的。一大班人前去医院探病感觉就像凑份热闹,让病患耳根子不得清净,还得打起精神应付她们,还真是病了也不得清闲。

所以,当周遭有些亲朋好友需要住院而选择不低调、不公布,我很是明白。毕竟,住院并不是小男生所想象地那么的‘美好’和‘享受’。我告诉他,连续剧中的医院场景和真实版的医院场景是有天壤之别的。连续剧中的主角可以住顶级病房,可以不必烦恼高昂的医药费。但是,现实版就并非如此了。不信,就到政府医院看看,有多少病患为了要住B2级和C级病房而苦等多时?反之,A级病房却是乏人问津?关键就在于三个字。

 那就是 - 医药费。

又没多久,另一位小男生因病而需要动小手术。因家境富裕的关系,因此,父母亲就安排他住私人医院内的单人病房。这位小男生虽在肚皮上划上一个小切口,却因为住院过度享受而不怎么想出院回家休养。医院内除了提供舒适的病房,还提供三餐附加茶点,当然还有基本的娱乐设施如:挂在墙壁上液晶电视。犹如置身在豪华酒店内休闲度假。对他而言,住院并不无聊。一个平板电脑或一个智能手机就足以让他消磨了一整天。他住院消息一传开,就引来了许多亲朋好友前来探望,把整个病房的气氛炒到最高点!

然而,他之所以喜欢住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可以不必去上课、可以不必做功课、可以逃避考试或测验,甚至还可以每天睡到饱才起床!


也之所以,这些小家伙们才会视住院还真是件‘颇为享受’之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