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哪个小女生年纪小的时候不想成为灰姑娘呢?
灰姑娘是“CINDERELLA”这个故事的女主角, 这个故事在全世界各地有不同版本, 其中以格林童话和法国作家夏尔· 佩罗所采集编写的作品最广为流传。这2篇的共同性, 就是一位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女主角,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之后, 与高富帅男主角相遇;女主角通过某种物品被识别身份之后, 男女主角相爱结合。
夏尔·佩罗的版本:从前,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女孩, 她有一位恶毒的继母与两位心肠不好的姐姐。 她经常受到她们的欺负,被逼做粗重工作,弄得全身满是灰尘, 因此被称为“灰姑娘”。有一天,城里的王子举行舞会, 邀请全城女孩出席,继母与两位姐姐却不让灰姑娘出席, 还要她做很多工作,使她失望伤心。这时一位仙女出现了, 帮助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千金小姐,并将老鼠变成马夫, 南瓜变成马车,又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玻璃) 鞋给灰姑娘穿上。灰姑娘前往皇宫参加舞会。 仙女在她出发前提醒她,不可逗留至午夜十二点, 十二点以后魔法会自动解除。灰姑娘答应了。她出席舞会, 王子一看到她便被她迷住,立即邀她共舞。欢乐的时光过得很快, 眼看就要午夜十二时,灰姑娘不得已要马上离开, 在仓皇间留下一只水晶鞋。王子很伤心,于是派大臣至全国探访, 找出能穿上这只水晶鞋的女孩,尽管有后母及姐姐的阻碍, 大臣仍成功的找到了灰姑娘。王子很开心,便向灰姑娘求婚, 灰姑娘也答应了,两人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
社会学家的意见是否值得听取?见仁见智。也许大人看事情, 跟小孩不同。大人复杂的思维方式, 把一个简单的童话看得那么深入,是否适合用之于小朋友呢? 我个人从来都觉得,看故事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来看吧, 那才是小朋友们能够最直接获得娱乐的时刻。说教永远不讨人喜。 有些人喜欢带着目的性去阅读,探讨“这个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 这类问题,我觉得那是一件很压力的事情, 也并非每一位作者创作的时候都带了这么重的包袱。
这个故事大致上就是目前流传得最广的“灰姑娘”。 在后来的迪士尼改编并拍成卡通电影之后, 灰姑娘的故事里那些活灵活现、 充满趣味性的角色更是让整个故事流传得更加广泛。
在世界上广泛流传的版本中,只有佩罗的版本有仙女、 南瓜车和水晶鞋/玻璃鞋。但这也是最广为人知的版本。统计显示, 全世界各地所流传的灰姑娘式的故事,有超过1500种, 数量惊人。可见,被欺压的弱小族群最后获得美满结局, 这种故事情节吸引着千万观众/读者, 在他们心中对这种情节实存有难以割舍的感情。
小时候, 我们不会多想灰姑娘在未遇到王子之前被后母虐待的苦生活, 小女生的注意力放在王子搭救平民女孩, 然后平民女孩嫁了帅帅的王子,住进梦幻式的城堡,“ 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大家就很满足地合上书本,睡觉去了。 长大以后,才从所谓的“专家”口中得知, 这些看似简单的儿童故事,还被深入探讨,分出正面、反面影响、 评语。
比如说,“专家”认为,在这种故事情节里, 它的正面影响当然就是教导小孩们,人在任何逆境都要好好活着, 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总有一天会苦尽甘来。 但是也有一群社会学家认为,许多童话故事,宣扬美貌、 女性不独立、以嫁入豪门为终极目标等等反面教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