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再不来就没了

一期要跟大家介位于福建省邵武市的和平古它有琉瓦、雕梁画、有、气派非凡---明清代中原地区屡的豪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宝。 有一个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它便是邵武千年文化古和平。西北,面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史最悠久的古之一。是一全中国罕的城堡式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的旅游源。(http://baike.baidu.com/view/606465.htm)

我有幸在去年底游览此古镇,真的深深为其完整的古街巷、城门、巷子等等所吸引。尤其让人感觉到佩服的是来自和平古镇的黄峭(唐。工部侍郎)也就是和平书院的创办人。他的眼界放在古人之中,可说十分之胸襟旷达。此地学风鼎盛,被人誉为进士之乡。


Sunday, September 1, 2013

傻瓜阿波舞--阿宝


其实真的没有很喜欢和一大群人挤在马路上,集体前胸贴后背,还得嗅遍各种体味汗味,只为了看一场街头舞蹈表演。

尤其当这里所说的一大群人指的其实是--120万人。

但是如果一直不出门,选择躲在家里吹冷气,久了,会忘记自己置身在日本,忘记原来是夏天。

从高円寺电车站走出来,被那黑压压的人潮给吓了一大跳。东京这个大都市,人多自然不在话下,但是人这么多,还真不常见!东京高円寺的阿波舞是全日本规模第二大 (第一大是阿波舞的起源地,德岛)这名号果然不虚传!从月台看到电车站里和各个街道上都挤满了人的那个景象,已觉得这门出得有价值!

阿波舞是日本在夏季里的风景诗之一,多是在八月份日本人庆祝盂兰节时举行。它又称阿波踊,原自日本关西地区德岛县,有400年的历史。参加的队伍被称为 「连」,一晚上有超过50组的连,接连登台。女舞者们会穿上传统颜色鲜艳的衣裳,头顶戴着草席编的帽子,不跳舞已美得像一幅图像。

下午5点阿波舞一开始,整个高円寺便沸腾的舞了起来!

站在路旁的民众,个个都像是被吸进一个漩涡,无法自拔的投入在舞者的摇摆和太古那震耳欲聋的节奏中,忘了站在人群中很久的双脚,其实已经很酸。 看到哪一个队伍跳得好时,还要尽情的大声欢呼再拍烂手掌!有一些勇敢的民众更会跳到街道上一起手舞足蹈,好不开心!观众不管再热再累看起来再傻,还是享受着和百万人一起喧腾,一起欢乐过节的气氛!刹那间觉悟,原来所谓夏天,就是要和大伙儿一起流汗,一起舞蹈!

阿波舞秉的其实就是这个精神-

「跳的人是傻瓜, 看的人是傻瓜,既然都是傻瓜,不如一起舞吧!」

德彪西 - 跳舞的雪花


by cortot


by ivan marvarac


人们把德彪西称为音乐中的“印象派大师”,习惯于从他的作品中捕捉印象派绘画的意象。他的音乐确实和印象派的绘画有共同之处:一样的明朗,轻快而充满柔情。德彪西的作品中,俯拾皆是的是印象派画作中随处可见的晃动在树叶间的点点明媚阳光。然而,真正影响德彪西的不是印象派的画作,而是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意幻想。他参加诗人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等组织的巴黎文艺沙龙,从克洛岱尔、普鲁斯特、纪德的创意中获得灵感。

德彪西的温情和浪漫让他的感情生活几多波折。 他最后的妻子艾玛(Emma Moyse)比他年长,也比他富有。这使人们一度认为他是贪图钱财而抛弃原先的妻子Lily Texier而不认同他们的感情。事实上,艾玛是位美丽的业余歌唱家,音乐修养很高,曾是法国大作曲家福雷(Faure)的情人并育有一女多莉。福雷为女儿写创作了一首名为《多莉》的钢琴曲。艾玛的音乐修养和她对德彪西音乐的理解是裁缝出身的Lily Texier所不具备的。   

婚后,艾玛为德彪西生了个女儿,小名chou-chou。德彪西爱极了她,1908年为她创作了钢琴组曲《儿童角》(也有译为《儿童乐园》)。《儿童角》由六首曲子组成:1.老顽固博士。2.大象催眠曲。3.洋娃娃小夜曲。4.雪花在跳舞。5.小牧羊人。6.黑娃娃的糕饼舞。《老顽固博士》为对克莱门蒂指法练习曲的戏谑,描写不愿意学琴的孩子的心情,很象是德彪西的“人生体验”。《大象催眠曲》以大象的缓慢节奏引领孩子进入梦乡。《洋娃娃小夜曲》大概是写他女儿和洋娃娃对话;从《雪花在跳舞》中你可以听到雪花辗转飘落在窗口的声音,追随着雪花舞动的是不能到外面玩耍的孩子百无聊赖的大眼睛。《小牧羊人》描写玩具人牧羊人如何吹笔尖那么小的角笛;《黑娃娃的糕饼舞》节奏很滑稽,象是糕饼人从烤箱一步步地走出来。

1990年索尼公司推出一张名为《艾玛的爱情》的CD,同时收录了德彪西和福雷写给他们女儿的,充满法国风味和童真情趣的音乐作品。

(http://www.zmw.cn/bbs/thread-49283-1-1.html)
(http://www.qinchaoart.com/BBS/TopicOther.asp?t=5&BoardID=28&id=216)

埃德加·德加--菲尔整理


埃德加·德加(法语: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德加生于法国巴黎,原名为埃德加·伊莱尔·日耳曼·德加(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他曾在巴黎藝術學院学习绘画,受到安格尔的很大影响。德加富于创新的构图、细致的描绘和对动作的透彻表达使他成为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之一。他最著名的绘画题材包括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女性、以及赛马。他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5%BE%B7%E5%8A%A0%C2%B7%E5%BE%B7%E5%8A%A0


居住於巴黎蒙马特高地期间,他与绘画模特苏珊·瓦拉东曾保持亲密关系。在德加的鼓励下,瓦拉东坚持绘画的尝试,她后来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女画家之一。 德加于1872年~1873年间,居住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这期间他创作的“新奥尔良棉花交易所”是唯一一幅他在世时被博物馆收购的作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5%BE%B7%E5%8A%A0%C2%B7%E5%BE%B7%E5%8A%A0

画了不少年轻人的肖像和大幅历史画后,埃德加·德加开始接触以马和女演员为内容的最早的现代题材,这些题材后来经常被他用绘画和雕刻的形式表 现出来,出于对现代性的兴趣,德加的艺术向着更加自由、更加朦胧的方向发展,画家在画里重视色彩和运动;如他通过芭蕾舞女演员的腿有节奏的动作和她们短裙 的轻盈使人想起梦幻舞剧。(http://fashion.qqread.com/shufa/b273832_2.html

在1874-1886年(除1882)的印象派画展上,德加定期向公众推出他的作品。不过,用他自己的话来 说,他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人”。“你们,你们采用的是自然光,我呀,我采用的是人工光。”他对和他一起参展的风景画朋友们不是这样说过吗?另外,除了 1869年及后来的90年代作的罕见的几幅风景画外,德加特别感兴趣的是人物画和现代画。(http://fashion.qqread.com/shufa/b273832_2.html

德加选择了朝向一个绿墙围绕的大厅一角的一 个斜向视点,把柱子所强调的空间放大了,他还用天花板的一角截断、封住画面边缘,这种构图非常新颖。这幅画是用快速线条配景法画的,这种画法是由地板上的 板条决定的,一块块板条由于透视有越来越接近的趋势。一些舞蹈女演员在芭蕾舞教师于勤·佩罗的指导下练习跳舞。佩罗站在中央,手里拄着一根长拐杖,另一些 挤在尽头的学生在一边休息,一边观看。从背部看过去,在第一排,有两个女演员在等待轮到自己跳舞,一个手里拿着一把扇子,另一个坐在一架钢琴上,扭动着身 子,在背上抓痒。这是利用画幅空白的一个好例子,画中正在跳舞的芭蕾舞女演员的魅力与等待跳舞的女演员的不雅动作形成对照。德加强调舞步的优美,舞步的优 美是长期学习、训练的结果。正在练舞的芭蕾舞女演员的侧影似乎分解了一系列给人以幻觉的动作。黄、绿、红、蓝带子的鲜艳色彩使短裙显得更白。作为真正善于 运用色彩的画家,德加还在五颜六色的腰带的色调上做文章。(http://fashion.qqread.com/shufa/b273832_2.html

这幅画被列入1874年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的目录中,编号是55号,但是并未拿到画展上,因为德加对这幅画正在进行加工,它已被男歌星让-巴蒂斯特·富尔订购了。(http://fashion.qqread.com/shufa/b273832_2.html






有助于显示作品原貌的画的X光照片不完全等同于所见到的画,原作颇像《舞蹈考试》(纽约大都会艺术馆),第一排舞蹈女演员被画的是正面,场景最初被设置 在从背部看过去的一个年轻教师的周围。这幅画的X光照片使人得以发现画家的犹豫和“懊悔”,X光照片显示画家对拿着扇子的女演员和芭蕾舞教师的脸部作了修 改;这个人物的修改是有准备的:之前画了一系列图画,其中一幅的日期是1875年,因此这幅画只能是在这个时期之后完成的。德加亲自绷在画布框上的画布起 初比较窄,后来右边被放大了,加了一条窄的边带。德加表现芭蕾舞场景的作品甚多,为他赢得了“舞蹈女演员画家”的称誉;德加从1870年开始采用这个主题,后来把它扩大到他的大部分作品中,直至最后画了着色很重的舞蹈女演员的侧面像的出色的色粉画。对现代性的敏锐感觉,对新颖拼版的兴趣,对瞬间捕捉的动作的研究,同样是其艺术的固有特色,而这些特色使德加接近干印象派画家追寻瞬息即逝的特点。 (http://fashion.qqread.com/shufa/b273832_2.html

1880年代起,德加的视力开始衰退。此后,他的创作转向雕塑和彩色蜡笔画,这些对视力要求不高。 德加死于巴黎,葬在巴黎蒙马特墓地。 现在,德加作品的售价有的达到1600万美元。(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5%BE%B7%E5%8A%A0%C2%B7%E5%BE%B7%E5%8A%A0

各国民族舞蹈精选

从网上为大家找来以下这些精彩舞蹈,希望大家欣赏愉快。

中国(聋哑人士表演的千手观音)



朝鲜


韩国



西班牙



波兰



奥地利


非洲

诗中之舞--菲尔

(网上图片)

在诗里描写舞蹈的其实不少,比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李贺的《公莫舞歌》白居易的《胡旋女》等等。由于古代文人的宴会,时常有歌妓伴酒、起舞助兴,所以诗人在席上即席吟诗,描述宴会状况,是普通的事。

最近读到顾况的《王郎中妓席五咏·舞》:“汗浥新装画不成,丝催急节舞衣轻。落花绕树疑无影,回雪从风暗有情”。这里写到了舞蹈动作的快速,不禁让我也想起了岑参的《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

《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是一首欣赏胡旋舞曲的诗歌:“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自己的对舞蹈和音乐美的赞叹,甚至连舞蹈者的美貌和舞衣上的花纹,也做了描写,读来让人对胡旋舞蹈充满幻想。

唐代之前虽也有描写舞蹈的诗,但描写急速旋转的舞姿,却十分罕见。但是当时唐人对西域舞蹈,尤其是那别具一格的快速旋转技巧非常喜爱。它在当时曾风行一时,白居易的“臣妾人人学圈转”就是一例。

西域舞蹈在唐代民间大为受落,不过,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却对这种现象不满。但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他却在自己著的《通典·乐》中,对西域的舞姿乐曲有生动的描写:“胡舞铿锵镗鎝,洪心骇耳,抚筝新靡绝丽”,“初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感其声者莫不奢淫躁竞,举止轻飚,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这样充满激情而诱惑力的艺术,甚至让杜佑发出“胡声足败华俗”的警告。但大概他就是太反对而作出的细腻的描述,反而让我们在千年后还能想象出当时“胡舞”的风韵!